?
2025-09-01 11:03?來源:溫州在線
氣候新聞,《巴黎協定》擁有近200個簽署國,仍然是緩解氣候變化成因和應對其影響的最全面的多邊努力。今年11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國會議上,簽署國將第三次審查其國家自主貢獻(NDC)氣候計劃。
領土排放仍然是各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承諾的核心。各國在1992年《里約公約》中基于對其領土內活動的管轄權做出了這一決定。然而,這一做法存在一個盲點,即全球約25%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于國際貿易。
二十國集團(G20)經濟體的排放量約占這些排放量的80%。對于歐洲來說,這個問題尤為嚴重——歐盟進口的排放量幾乎占其總體溫室氣體足跡的40%,這還是保守估計,還不包括森林砍伐造成的排放量。
關于貿易排放的全球對話
這一問題最近才被納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討論,這既反映了其復雜性,也反映了其在全球脫碳背景下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少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成員國已經開始認識到貿易中隱含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性。
為了體現這一勢頭,美國上一屆國家自主貢獻甚至承諾“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框架,該框架建立在貿易商品排放強度的準確數據之上,激勵跨境工業排放減少,并支持清潔制造業的競爭力”。
然而,這場爭論主要圍繞碳泄漏的概念展開,通常涉及排放密集型、貿易敏感型和政治敏感型行業,以及所謂的“單邊措施”。各方需要更深入地審視貿易中隱含的排放,認識到當一方的進口和消費驅動另一方的生產排放時,會產生相互依賴的關系。
國家自主貢獻中的隱含排放
具體而言,雖然國家自主貢獻并未明確要求納入隱含排放(即與貿易商品生產相關的排放),但各國可以采取一些相關措施。締約方可以自由地將與其氣候行動相關的任何相關點納入其國家自主貢獻,這可以包括其碳足跡的演變,包括進出口排放。
首先,在國家自主貢獻(NDC)中設定明確的達峰或凈零時間表,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預期排放軌跡,包括與其工業基礎和貿易商品相關的排放軌跡。這些聲明有助于貿易伙伴和投資者協調對供應鏈碳強度的預期。
其次,納入全經濟和行業目標,使各國能夠重點關注隱性排放最為嚴重的領域,例如重工業或能源密集型供應鏈。行業目標為各行業提供了政策清晰度,鼓勵企業盡早采用更清潔的生產工藝,降低“漂綠”風險,并促進及早實現脫碳,并根據全球氣候目標調整投資戰略。
第三,在國家自主貢獻(NDC)框架內解決貿易產品的排放強度問題有助于減少隱含排放。各國可以制定目標或戰略,降低與主要進出口相關的排放。這意味著要制定低碳生產標準,促進綠色出口,或激勵更清潔的供應鏈。這些措施必須根據不同的國情量身定制,因為路徑會有所不同。
更深入地審視各國的碳足跡,可以指導其氣候融資工作。這有助于就減少隱性排放的專項支持(監管或資金)開展雙邊對話。當多個國家從同一合作伙伴處采購相同的碳密集型產品時,這也能促成多方合作。
第四,在減緩的同時,同時實施碳封存可以平衡隱含排放。通過加強對天然碳匯的承諾——例如重新造林、土壤碳匯或藍碳計劃——各國可以抵消隱含排放的足跡,尤其是在貿易商品領域,盡管采取了積極的減緩措施,但殘留排放仍可能存在。
最后,各國可以在國家自主貢獻(NDC)實施計劃中納入碳核算和可追溯系統的支持措施。建設此類基礎設施有助于各行業追蹤和減少隱性排放,同時確保其符合不斷發展的全球標準。
共同行動,協調市場信號
隨著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機制日益受到重視,人們對其單邊來源、可追溯性、排放分類和貿易公平性等問題依然存在擔憂。對于碳核算基礎設施尚在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可能難以滿足復雜的CBAM報告要求,尤其是在上游和多層級供應鏈中。這些風險必須通過國際支持、能力建設和可互操作的數據框架來應對。
與此同時,貿易相關的氣候措施如果設計得當,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支持供應鏈多元化,降低減排技術的關稅,并通過碳市場之間的聯系釋放投資。但在實踐中,這些機會仍然有限。確保程序公平同樣重要。應對措施評估、促進多邊透明度的通知制度以及差異化義務(例如對中低收入國家實行豁免或分階段履行時間表)可以防止意外損害,并支持公平轉型。
展望未來,國際社會必須將公平、靈活性和發展優先事項置于貿易相關氣候行動的核心。在多邊機構也面臨挑戰之際,機構協調至關重要。除非刻意設計通往更公平、包容和更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的道路,否則貿易排放極有可能加劇多邊緊張局勢。這樣做反過來又可以成為為凈零生產籌集更多資金的另一個杠桿。
本文“巴黎協定”來源:http://www.7080yy.com/weather/qihou/8687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